【精选】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合集7篇
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,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,教案是教学蓝图,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?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7篇,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活动目标
1.能不受大小、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,正确辨认和命名图形。
2.产生对图形学习的兴趣。
3.引导幼儿做,进一步巩固幼儿不受大小、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,正确辨认和命名图形的能力。
活动材料
各种颜色、大小、形状不同的`几何图形卡片1套(幼儿活动资源包),记录表。
活动过程
1.游戏——找朋友,能不受大小、颜色和摆放位置的影响,正确辨认和命名同类图形。
出示各种图形图片,请幼儿分别找出三角形、长方形、圆形、半圆、椭圆形,并鼓励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。
2.游戏——拼图形。
(1)幼儿自由用各种图形拼摆成不同图案,引导幼儿不受大小、颜色、空间摆放位置的影响,说出图形名称和数量并做好记录。
(2)说一说同类图形之间什么相同,什么不同,为什么这些图形都成为三角形、正方形、长方形、圆形、半圆形、椭圆形。
小结:
虽然大小、颜色、摆放位置不一样,但是只要有三条边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。(正方形、长方形、圆形、半圆形、椭圆形以此类推)
活动目标
1.喜欢玩科学小游戏。
2.了解眼睛的延时现象。
活动准备1.铅笔若干。
2.小长方形卡纸、彩笔。
3.自制绘画作品:老虎、笼子。
活动过程1.图片导入,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。
教师: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?
引导幼儿观察图片,请幼儿注意观察铅笔上贴画的变化。
2.幼儿制作。
教师:小朋友,你们想不想试一试,让其他小动物也到笼子里睡觉?
制作方法:
(1)在纸的一面 画上一只小动物,另一面画上笼子。
(2)把卡纸贴在铅笔的中间。
3.教师请幼儿试试看,并小结。
操作:把自己制作的特别的铅笔转动起来试试看,看看小动物是不是能进到笼子里。
小结:铅笔转动起来后,小动物进到笼子里了,这就是眼睛的.延时现象。
教师小结:如果慢慢击打。你的硬币塔是会倒的!击打的时候,要快!
5中班科学教案:好朋友的传声筒
活动目标1.通过活动,激发幼儿的求知欲、好奇心。
2.了解声音传播的媒介。
活动准备1.传声筒成品一个。
2.图片、纸杯两个、毛线、牙签。
3.幼儿用书。
活动过程1.出示图片,引发幼儿对传声筒的兴趣。
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相应的页面,提问:小朋友们看看图中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?
引导幼儿观察图片,说出自己的想法。(在说话)提问:他们是在说话吗?用纸杯说话能听见吗?
引导幼儿大胆猜想。
提问:你们想不想试一试?
请两名幼儿先体验一下玩传声筒的乐趣。
2.制作传声筒。
闲情幼儿仔细观察传声筒的成品由哪些材料构成,再请幼儿根据幼儿用书上的步骤,两名幼儿一组进行制作,教师指导。
完成后,请幼儿两人一组尝试用传声筒进行对话。
提问:小朋友,听到你的好朋友说的话了吗?
教师小结:这个纸杯,通过小绳一连,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去,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"传声筒"。对着纸杯说话。振动被毛线传送到另一个纸杯,于是另一边的小朋友就听到声音了。
3.鼓励幼儿随意玩传声筒。
尝试:往纸杯里放东西。
幼儿发现听到的声音不清楚了:传声筒里塞的东西,堵住了传过来的声音,就听不清楚了。
教师小结:传声筒里的东西越满声音越不清晰。
活动目标:
1.在幼儿园实地探寻蚂蚁、观察蚂蚁,对蚂蚁的生活环境、蚁穴感兴趣。
2.感受寻找蚂蚁、观察蚂蚁的乐趣。
活动准备:
1.教师事先找到一处蚂蚁较多的地方,准备好一点饼干。
2.幼儿用书第3册第4~-6页。
3.蚂蚁生活环境的图片。
活动过程:
一、蚂蚁在哪里?
1.我们的自然角里有一位新朋友小蚂蚁,你们知道蚂蚁生活在哪里吗?
2.蚂蚁到底生活在哪里呢?今天,我们一起去幼儿园的空地上,找一找蚂蚁的家吧!
二、蚂蚁的足迹。
1.实地观察蚂蚁。
这附近有许许多多的蚂蚁,现在请小明友和白己的.同伴一起来找一找小蚂蚁,看一看小蚂蚁住在哪里。老师这里有一些饼干屑,等下请小明友们分組找一块空地,教在空地上。过一会儿,你就能发现蚂蚁,并跟踪到它们的家在哪里了。
2.幼儿分组自由观察,教师巡回指导。
3.提醒幼儿爱护小蚂蚁,不要踩到小蚂蚁。
三、我的蚂蚁朋友。
1.回到教室,讨论观察结果
2.刚才我们小朋友都发现蚂蚁的家了吗?它们的家到底在哪里?
3.分组上前介绍自己的观察结果。
4.教师小结:原来,小蚂蚁喜欢在地下挖洞筑巢,它们的家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蚁穴。它们通常把家安在比较干燥的土壤中,我们可以在树根、草丛、石头缝等地方找到它们的家。
四、蚂蚁的家园。
1.观察幼儿用书,进一步认识地下蚂蚁王国。
2.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第6页,说说蚁穴的内部形状,又如有许多的小房间,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每个“房间”的不同用途。
2.小蚂蚁在家里到底是怎么生活的呢?这一个个的小“房间”分别是干什么用的呢?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找答案,下一次我们来分享答案,好吗?
活动目标:
1、了解杨树、花草等几种熟悉的植物过冬的方式。
2、能关注周围花草树木的季节变化,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。
3、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。
4、对科学活动感兴趣,能积极动手探索,寻找答案,感受探索的乐趣。
活动准备:
PPT课件。
活动过程:
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《冬天的植物》含PPT课件
3、互动交流。
(1)引导幼儿说一说PPT中不同的植物不同的过冬方式。
柳树、杨树等树木通过落叶休眠过冬,来年春天再长出新叶子。
小草可以让叶子干枯,让根过冬,来年春天再发芽长大。
玉米、大豆等农作物:根茎叶全部死掉,让种子过冬。
(2)教师说出幼儿常见植物的名称,请幼儿说说它们是怎样过冬的。(备课时请教师自行查询常见植物过冬方式。)
4、经验拓展:人们有哪些办法帮助植物安全过冬?
活动延伸:
教师和幼儿一起给幼儿园里的小树“穿棉衣”。
教学反思:
通过本节活动的'学习,让孩子们感受到周围花草树木的季节变化,了解了身边几种常见植物过冬的不同方式,从而激发了孩子们探究大自然的兴趣。
活动目标
1.通过亲自探索,感知空气的存在,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、摸不着的。
2.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,知道空气有助燃、充气的作用。
3.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探究空气的秘密。
活动准备
1.充气皮球一只、瘪皮球一只、气球、塑料袋若干。
2.玻璃杯、蜡烛、透明塑料杯、粉笔头、吸管。
3.装有水的玻璃盆、充气玩具。
活动过程
1.出示充满气的`皮球与没有气的皮球,请幼儿观察,引起幼儿的兴趣。
问:是什么让皮球鼓起来的?(让幼儿大胆猜测)并为瘪皮球充气。
2.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空气,寻找空气,启发幼儿说出空气无色无味,看不见,摸不着。
(1)气球放气,让幼儿观察,看一看,能看到空气吗?
(2)让幼儿用鼻子闻一闻,能闻见空气吗?
(3)让幼儿用手抓一抓,能抓住空气吗?
3.引导幼儿探索实验,发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。
(1)请幼儿分组用塑料袋在活动室内及走廊各处找空气。
(2)分组实验:用吸管往杯子里吹气;在水中捏充气玩具;把点燃的蜡烛用玻璃杯罩住;往透明塑料杯中扔粉笔头;摇晃装有水的塑料瓶看看有什么现象,想想这是为什么?
(3)启发幼儿说出还有什么地方有空气?(轮胎、游泳圈、热气球等)
4.简单了解空气的作用,知道空气是宝贵的,树立环保意识。
(1)请幼儿捏住鼻子,闭上嘴巴,感受片刻。
(2)帮助幼儿了解空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,了解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,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,保护空气。
《纲要》中指出: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,寓教育于生活、游戏之中。游戏伴随着幼儿成长,幼儿通过游戏探索环境,从接触物体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。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游戏犹如火花,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。”因此,在《小动物找家》这一科学活动中,教师以小鸭子排队、游泳和鸭子找家的情景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,让幼儿在数一数、排一排、分一分、连一连这个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中,寻找物体的特征,并逐步掌握根据一个或两个特征进行分类,这种愉快轻松的学习过程自然而然地带领幼儿学习数学,喜欢数学。
案例描述:
一、小鸭子排队——正确认识8以内的数量。
师:一天天气真好,小鸭子们要出去学游泳了,一共有几只小鸭子?(8只)猜猜谁会带小鸭子去学游泳?小鸭子们快来排队。鸭妈妈们都带了几只小鸭子?你是怎么知道的?引导幼儿按照鸭妈妈身上的数字,给小鸭子排队。
分析:《幼儿园课程》指出,要“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,为幼儿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” 。环境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,幼儿在相应的环境中通过感知、操作等活动,与物体相互作用,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活动,从而获得大量的科学经验。因此,在第一环节的以情景“小鸭子排队”导入活动,使幼儿很快的被带入到富有情节游戏的环境中,激发学习的兴趣。从而更轻松地引导幼儿正确认识8以内的数量,并根据鸭妈妈身上的数字(标记)找出相应数量的小鸭子,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。
二、小鸭子游泳——按物体的大小或颜色特征分类。
1、师:一个池塘太小了,小鸭子呆不下,请你想一想,把小鸭子分在两个池塘里,而且要让小鸭子一看就知道应该在哪个池塘里游泳。(先和同伴商量一下)
2、引导幼儿根据小鸭子的大小或颜色分类。
(1)请幼儿说说:你想怎么分?为什么?
(2)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?为什么这么分?(根据幼儿提出的一个特征,教师出示相应的标记,请幼儿根据标记分类。)
3、教师,归纳几种不同的分类依据,如:大小、颜色。
分析:中班的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,因此,让他们将小鸭子分在两个池塘里游泳,而且让小鸭子一看就明白自己该去哪个池塘时,幼儿自然地想到了平时分组或收拾玩具时的标记,于是根据小鸭子身上的特点,按大小或颜色分别送到两个池塘。调动了幼儿动口、动手、动脑,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,使幼儿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。
三、鸭子找家——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。
1、时间不早了,鸭妈妈、小鸭子要回家了,它们住在哪个家?
2、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房子上有两个标记,要按每间房子上的两个标记把鸭子们送回家。
分析:把知识呈现给儿童或马上回答他们的问题或立刻指出他们的错误,并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,当孩子出现问题时,帮他们自己发现答案比公布答案重要得多。因此,在按物体的大小、颜色两个特征分类这一环节,教师先引导幼儿独立思考,并允许幼儿演示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。这时,教师作为一位旁观者,和其他幼儿一样注视着每一位上来操作的幼儿。当一位幼儿只按照房子上的一个特征(颜色)送小动物回家时,教师没有立刻给予纠正,而是引导他自己来发现这一问题。这时,下面的幼儿早按耐不住了,纷纷想发表自己不同的想法。但是教师并没有让该操作的幼儿马上回去,而是借机给他一次发现问题的机会,“你觉得鸭子能回这个家吗?下面的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想法了,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呢?”该幼儿一看,一下子找出了自己的错误,马上自己纠正过来,于是教师追问:“为什么刚才的'那个房子不是这只鸭子的家?”“我只是看了房子上的颜色,没有看大小的标记,所以送错了。”于是,教师趁机:“刚才东东小朋友只看到了房子上的颜色就送鸭子回家,结果找错了,所以在送鸭子回家时,一定要看清楚房子上的两个标记才不会找错。”于是,在这一出现问题又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幼儿很自然地掌握了根据物体的一个或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方法,这种幼儿自己发现、解决的问题使幼儿更易接受和掌握。
四、幼儿操作——练习按物体的特征分类。
1、出示幼儿操作材料,教师讲解操作要求:先找一找图片上物体的特征,再连线。
2、幼儿自由操作,教师巡视、指导,鼓励幼儿独立思考,作业清楚。
3、幼儿相互检查;展示个别幼儿操作结果,集体检查。
分析:通过上面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的学习,幼儿已掌握了按物体的一个或两个特征分类的方法,为了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,在最后的环节让幼儿自己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巩固。并通过相互、集体检查,提高了幼儿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体验成功的快乐。
反思: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创导发现法,他认为:“教学不仅应使孩子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,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。”他主张教师材料,引导儿童自己去探索事物,发现知识,解决问题,做出结论。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材料,最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,归根结底是为幼儿感知、观察、操作准备的。活动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鸭妈妈3只(身上分别写数字5、2、1),小鸭子8只(2只大花鸭、1只小花鸭、3只小灰鸭、1只大灰鸭、2只大黄鸭、2只小黄鸭),运用一些能移动、具有暗示性作用的材料,让幼儿通过数一数、排一排、分一分、连一连等环环相扣的活动中,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。通过探究操作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、体验和发现。由于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,孩子们乐于参与、乐于交流。
在本次活动中,教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,从活动的生成,活动条件的创造,材料的准备(活动教具、教师相关知识的储备),问题的提出,到幼儿探索过程中切入等等,教师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虑和周密安排。这样才能组织好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。
一、设计意图: 本月我们开展的主题是“在动物园里”,结合主题下的线索点“动物怎样睡觉”我设计了本次活动。幼儿对小动物非常感兴趣,但他们仅仅停留在对动物外形的认知上,所以我通过“躺着睡觉的动物”“奇怪的睡”来让幼儿了解多种动物不同的睡觉特点,拓展幼儿的知识面。
二、活动目标:
1、感受动物的不同睡姿,比较动物不同的睡觉特点
2、引发继续探索的兴趣。
三、活动重点:
了解几种动物不同的睡姿。
四、活动准备:《摇篮曲》音乐、PPT
五、活动过程:
一、出示背影图和音乐:我们睡觉了
1、在《摇篮曲》的音乐声中,一幅月亮婆婆伴着人们睡觉的温馨画面展现在幼儿面前。
2、请幼儿说说自己是如何睡觉的?
3、小结:我们小朋友睡觉的时候有暖暖的被子,有软软的小床,我们躺在小床上香香地入睡了。
二、观看PPT, 比较动物不同的睡觉特点。
1、师:和月亮婆婆一起去森林里看小动物是怎么睡觉的。
2、观看视频1《躺着睡觉的.动物》
提问:你们都看到了哪些动物?它们是怎么睡觉的呢?
3、小结: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小动物都是趴着或躺着睡觉的,这种姿势和我们人睡觉很像。
4、师:除了趴着睡,躺着睡觉,小动物们还会怎样睡觉?我们和月亮婆婆一起去找一找。
5、观看视频2《奇怪的睡》
提问:小狗是怎么睡的?小马是怎么睡觉的?长颈鹿是怎么睡觉的?蝙蝠是怎么睡觉的?小刺猬是怎么睡觉的?
6、小结:大自然非常奇特,动物有着不同的睡姿,有的动物喜欢把身体盘起来睡,有的动物喜欢站着睡,还有的喜欢蜷成一个小球睡,真有趣!
情境导入,引出主题
看看说说,发现特点
三、继续探究,体验发现的乐趣。
1、师:有没有夜里不睡觉的动物呢?
2、讨论夜间不睡觉的动物
小结:猫头鹰,小猫等小动物它们因为白天的视力不好,而晚上视力特别好,所以喜欢白天睡觉,而晚上出来活动。
3、引发新的讨论:小鱼它每天都睁着眼睛 ,是不是小鱼从来不睡觉呢?
(活动延伸:引导幼儿在区域中观察小鱼)
活动反馈:
这次活动虽然是一次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,但是由于我选取的动物睡觉姿势都是比较典型和奇特的,所以幼儿非常感兴趣。我自己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也增长了很多关于动物睡觉的知识。
在活动中我通过图片展示的方法,使幼儿生动、直接地了解了小蛇、小马、刺猬、蝙蝠等奇特的睡觉姿势,并且使幼儿通过讨论了解为什么它会这样睡? 孩子们讨论地非常起劲,这和活动前我请幼儿回家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是分不开的。最后我用一个问题使幼儿的探索兴趣能延伸下去“小鱼一天到晚眼睛都是睁开的,它到底睡不睡觉呢?”我将把幼儿收集到的资料投放到个别化学习中去,进一步拓展和延伸。
今天的活动也让我感觉到作为老师在这方面知识的缺乏,对于一些常识性的问题需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,才能更自如地面对幼儿的提问。
文档为doc格式